11月9日,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举办了以“减轻疼痛、促进健康”为主题的2012年护理国际论坛,上海市护理学会理事长翁素贞到会致辞,六院党委书记方秉华、副院长谭申生、殷善开、陶敏芳等领导出席。来自全国各地医院的300余名护理人员参加了学习和研讨。大会由六院护理部主任许燕玲主持。
美国俄亥俄州詹姆斯癌症医院的Elizabeth k.Arthur、田纳西州St.Jude儿童医院的Angela Snyder、加利福尼亚州kaiser基金成人服务与科学整体照顾的地区总监Anne M.Foss-Durant 、世界健康基金会(上海)项目总监徐丽华教授、附属六院肿瘤内科主任姚阳教授、附属六院护理部主任许燕玲主任护师等中美专家应邀分别就晚期肿瘤护理、促进儿科肿瘤护理质量的整合式舒缓照护实践、临床实践中的关怀科学、癌症患者与家属的沟通、晚期肿瘤诊治策略、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区介绍等专题在论坛上做了报告。
据了解,卫生部去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区的评选活动,结果共评选出50家医院,其中40家为三级医院、10家为二级医院。在全国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区的名单中,上海共有6家医院入选,附属六院为bat365官网登录的唯一一家医院。论坛结束后,记者采访了附属六院护理部主任许燕玲,请她谈谈附属六院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区的措施与体会。
许燕玲说,作为全国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区的医院,我们拥有一整套科学的镇痛管理方法,我院拥有规格齐全的镇痛药物,对于不同病程的患者,给予不同的镇痛治疗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其中包括建立病人出院后的“爱心卡”,开通了24小时的热线电话等,病人出院时可随时与我们联系。通过热线,我们可以及时告诉病人及其家属如何正确应用镇痛药物的剂量、指导他们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并应对出现的各种体征,同时也告诉他们,镇痛药物不会成瘾。我们的体会是,家属的知晓度越高,他们的配合就越默契,对病人的支持力度也更大。其实,病人出院时感觉很无助,有了热线电话所给予的人文关怀,他们的心里就踏实多了。
许燕玲强调,晚期肿瘤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根据现有的医疗水平,他们的病情大都无法逆转。毫无疑问,与普通病人相比,他们非常敏感和脆弱,害怕被社会、被家庭抛弃。我们要给予他们的就是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让病人感觉他们没有被抛弃;这个社会、这个家庭是需要他们的。因此在临床医疗和护理中,对于他们的提问,我们的回答必须是温柔、温馨、温情的,倘若你给予一个冷冰的回答,那就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病人由此感觉自己来日无多,已被社会抛弃了。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相比,我们肿瘤护理团队成员不仅业务能力强,还得具备善于发现病人精神和行为异常的能力,防止他们藏匿绳索、利器而自残、自伤;此外我们更需同情心。
许燕玲指出,对于晚期肿瘤病人的护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医院相比,甚至与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医院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尤其是在理念上。因此这几年我们特别强调,要培养专业人员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这不是仅仅体现在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掌握先进专业技能,而是要牢固培育和树立“爱心”。我常常告诫我们的护理团队,“护理病人”是你的一项事业,而不是你谋生的职业。你的任务就是关注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人文帮助;二是要善于沟通,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想法并尊重他们,万不可认为:“我是医护人员,你是病人,对于医疗和护理上的问题,你必须绝对服从我。”
许燕玲告诉记者,曾有一名病人因晚期肿瘤而痛不欲生,患者说他最不希望看到的是,第二天早晨醒来的时候自己还活着。听了这话,许燕玲感到十分震惊并常常在思考,我们该如何评判现今治疗晚期病人的方法?目前对于他们的治疗是患者真正需要的吗?他们是否还需要大量的白蛋白?是否还需要持续不断的输血?当然,输液和氧气供应还是必须的。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许燕玲最后指出,病人无“医”则无望;病人无“护”则无助。对于晚期肿瘤病人,我们的原则是不增加他们的痛苦,不过度给予治疗,尽我们所能,让病人活得有质量,也让他们有尊严地度过最后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