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学组主办、市六医院承办的第四届血糖监测国际论坛暨《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2版)》发布会顺利落下帷幕,会上来自国内外糖尿病领域的知名专家与全国200多位同行们共同围绕血糖监测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会议同时发布了《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2版)》,对2009年颁布的首个指南作出了修订。
动态血糖监测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可以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其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的无症状性低血糖,因此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空间。近年来此技术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鉴于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2009年制定并发布了我国首个《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近年来,国内国际动态血糖监测领域的研究发展迅猛,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再次组织全国专家修订了《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2版)》,介绍了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适应证、使用规范以及患者教育。该指南的发布提高了全国糖尿病领域的医护工作者对糖尿病血糖管理共同的认识,能够进一步规范在临床开展的血糖监测,帮助提高糖尿病临床诊疗水平。
973首席科学家、中华糖尿病学分会副主委、附属六院院长贾伟平教授表示,医生应根据指南中提出的适应证,建议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患者也应主动接受动态监测、以清晰了解真实血糖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测定的是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非血浆或血清中的葡萄糖浓度。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较血浆葡萄糖水平滞后,一般滞后4至10分钟,特别是血糖急剧变化的时候。因此,动态血糖监测与传统血糖监测方法联合使用是全面、及时了解血糖水平的最佳方法。
然而,鉴于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对患者的依从性及监测的时间点选择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六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包玉倩教授建议广大患者,如果是符合指南适应证的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住院接受动态血糖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