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专家共议转化医学前沿动向与规范时提出——重点引入统计学法律学人才
2012-03-31 浏览( 来源:文汇报 文/唐闻佳 
 撰稿:宣传部测试
 摄影:

  本报讯 (记者唐闻佳)在国内的转化医学领域,第一次拥有了一个着力于“服务”的“转化中间人”。日前,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地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戴尅戎透露,该基地已聘请律师、统计学专家加盟,并从法律角度明确转化医学过程中相关参与者的责、权、利,扫清了从事转化医学的专家们的后顾之忧。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地是国内首个“不以SCI论文、而以转化率”为考评指标的转化医学中心(本报去年6月28日头版头条报道)。在最新确定的基地服务细则中,所有顾问委员、专家都要与基地下设的转化项目组签订“保密协议”,避免课题项目组的成果“被人窃取”;并且,基地首度明确转化成果和知识产权均归转化项目组所有,与转化基地无关。

  数据显示,过去4年间,国内各地先后新建了51个医学转化型研究中心,可转化成果却少得可怜。戴尅戎介绍,在九院,曾有一科室主任发明了一种临床试剂,苦于找不到“转化中间人”,就将发明卖给了欧洲公司,没想到4个月后产品成形,并在欧洲上市,“如今我们只能从欧洲进口我们自己发明的东西。”专家分析,这与我国转化中间人或机构的概念模糊有关。也有专家指出,国内的“转化医学中心”都是民间自发组织,没有国家级的,“缺乏顶层设计与规范标准,导致大家仅仅为了赶热门或申请课题经费,才成立转化中心。”

  昨天,一场名为“转化医学研究前沿动向、规范与准则”的研修班在沪举行,在比对中美转化医学案例后,国内专家形成共识:在转化医学领域,确立转化中心的服务性质后,要重点引入两类人才——统计学、法律学专家。

  “以统计为例,很多临床统计数据结果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却通不过,原因就在统计完全不符合标准。”医院现有的律师,也往往是医疗纠纷的专家,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问题、合同订立的保护条款与注意事项知之甚少。戴尅戎承认,“因为法律意识淡漠,吃了不少亏。”

  在戴尅戎看来,聘请律师、统计专家,以及伦理专家等等与医生合作完成转化医学,仅仅是第一步。转化医学将带来“医学文化革新”,并刷新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经费投入观念、评价标准等。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Cell子刊|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慧/…
  《柳叶刀胃肠与肝病学》刊发附属瑞金医院…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公共卫…
  基础bat365官网登录贺兼理/王田实/程金科合作发表…
  Science Advances发表基础bat365官网登录徐天乐课…

菁菁校园

  基础bat365官网登录工会开展喜迎国庆主题系列活动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功举办形态学作品…
  “神奇药物之旅”再启航——药物化学与生…
  公共卫生学院选派9为优秀本科生参加暑期…
  ​杏林新蕾阳光成长营心理适应能力讲座举行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东方卫视】陈吉宁走访看望“共和国勋章…
  【青年报】中共一大纪念馆今成红色的海洋…
  【人民日报】健康脱口秀《戏说外科史》成…
  【新华每日电讯·3版】王振义:我一生只完…
欢迎来到bat365官网登录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