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名为“罗阿丝虫病”在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被确诊。这种疾病在全国极为罕见,也是瑞金医院确诊的第一例“罗阿丝虫病”。
来自浙江的杨先生,2年前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肢肿胀,皮肤下面像是有千万只蚂蚁爬过,痒痛难忍。经其它医院检查,为典型的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结合肌肉病理及骨髓穿刺术等检查下,被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患者随即开始近一年的激素治疗,但并未收到显效,因激素治疗杨先生一天天地变得虚胖,患上了典型的“水牛背”“满月脸”。
两年里,疾病本身的痛苦及药物的副作用,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无奈之下,他来到瑞金医院皮肤科寻求治疗方案。通过瑞金医院一系列的检查手段,杨先生于今年2月26日,被明确诊断为“罗阿丝虫病”,并接受瑞金医院的治疗,现在病情已趋于好转。
瑞金医院对该病的诊断也并非“手到擒来”,寄生虫是如何进体内的?该患者有过怎样的生活经历?由于该患者并无典型临床病症,找寻病因难度很大。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得知该患者曾于2015年赴刚果(金)工作,有过被斑虻叮咬的经历以及疟疾史。皮肤科主任郑捷教授认为,结合其特殊的个人史及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升高状态,应首先考虑寄生虫感染可能性大,必须再次进行骨穿,寻找寄生虫。而寻找到寄生虫也非易事,在检验科王剑飙主任的技术支持下,终于在骨髓涂片中发现了数量极少的寄生虫微丝蚴。经咨询上海市寄生虫研究所后,断定其为“罗阿罗阿微丝蚴”,至此,杨先生才被确诊为“罗阿丝虫病”,这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
“罗阿罗阿丝虫”是一种多见于非洲中西部的寄生虫——“罗阿罗阿微丝蚴”为其幼虫,主要流行于西非、中非多雨林森林及其边缘地带。“它会游移至患者的眼睛时,眼球表面发现蠕动的成虫,可引起局部充血、疼痛及对光敏感。”
主管医生皮肤科潘萌主任医师介绍说,部分感染罗阿罗阿丝虫多年的患者会有一定的肾脏损伤症状。也有一些罕见的症状包括淋巴结肿痛、阴囊肿块、肺部局部炎症、肺部胸腔积液以及心肌瘢痕形成。
据了解,罗阿罗阿丝虫感染者为本病的唯一传染源。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皮下组织,并可在皮下深部结缔组织内自由移动,形成游走性皮下肿块。感染期幼虫约需1年发育成熟,成虫可存活15年以上。
瑞金医院皮肤科专家们认为,“罗阿丝虫病”的确诊,是皮肤科医师们严谨的病史分析以及检验科的精湛技术合作的结果。这一病例的确诊,也给年轻医生们一个警示: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注重观察力的培养,决不能仅仅依赖机器辅助检查而草率作出诊断。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这个病例也警示我们,未来该病输入人数增加的可能性很大,必须提前防范。同时,应增强临床医生根据流行病学史和典型症状(游走性肿块和虫体在眼睑或球结膜下移行)诊断病例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