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海明威、柴可夫斯基、丘吉尔,这一串名字有什么共同点?有人会回答都是“天才”,但精神科医生会告诉你他们都是双相障碍的患者,有时抑郁,有时狂躁,两个极端情绪发生于同一个体,这就是双相障碍,一种重型精神疾病。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疾病会催生出异于常人的表现,这种疾病还有个形象的称谓“天才病”。3月30日世界双相障碍日当天,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举办科普宣传和义诊活动,期待双相障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关注。
能成为“天才”不是很好么?为什么要把这个说成是病并且要进行治疗?或许有人会这么问。双相障碍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交替,躁狂发作的患者常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精力活动增强,而抑郁发作则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及躯体症状为常见表现。所谓“天才”期的灵感迸发往往是躁狂阶段,但随之而来的抑郁阶段则会立刻将“天才”抛入情绪谷底,长期在这种情绪的浪尖谷底徘徊,给人带来的精神痛苦是巨大的,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在大多数人眼里我是谁?什么都不是,一具空壳,一个从来没有、也不会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人,简单地说,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作家迈勒曾说:“海明威漂泊不定的生活根源是他的一生都在跟恐惧和自杀的念头作斗争。他的夜晚是在同死神的搏斗中度过的。”双相障碍患者泅渡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可能会与自己为敌,与现实相背离,不断受到疾病的折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李春波教授介绍,双相障碍是所有精神障碍里最常见的自杀原因,约45%-55%的双相障碍患者出现过自杀观念或意图。并且,相比抑郁症,双相障碍引发的自杀带有冲动、突然性,所以比抑郁症的伤害更大。此外由于躁狂状态带来的欣快感一旦过去,为了追求快感、寻求刺激,这类患者除了会出现疯狂购物、赌博成瘾等不良生活方式,更有甚者会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比如吸毒。因此,得了这种“天才病”并不是什么让人羡慕的好事,而是必须要及早诊断、及早进行治疗干预。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提高公众对双相障碍的认识,也要提升医护人员的认识,推动双相障碍在中国的规范化治疗。”上海交通大学心境障碍诊治中心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双相障碍协作组组长方贻儒教授对记者说。
根据最近一次深圳的调查数据,中国的双相障碍患病率约1.5%,相较美国的4%以上要低得多,但考虑人口基数,以及很多可能未被辨识,人数并不算少。方贻儒教授还特别谈到,双相障碍是常见精神障碍里发病年龄最低的,约50%的双相障碍始发于15岁,75%的双相障碍在20岁前发病。换言之,双相障碍好发于青少年。“一到假期,门诊就爆棚,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抑郁症来看,孩子多表现为厌学、同学关系紧张、割手自残甚至意图自杀等。”方贻儒教授介绍,双相障碍表现出的情绪不稳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自杀、吸毒、引发心脏病、代谢紊乱等躯体症状等,而其发病早、复发高等特点,也会影响患者正常社会功能的发展,比如求学、就业、婚恋等。
世界双相障碍协会将每年的3月30日梵高的生日定为世界双相障碍日。相比其他古老疾病,现代医学对双相障碍的认识还处于逐步加深的阶段。2015年3月30日,世界双相障碍日首次引入中国,以促进双相障碍的学术交流和科普宣传。在今年的世界双相障碍日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俊主任医师、心境障碍科副主任吴彦、门诊副主任王勇等医生面向公众做了多场科普讲座和义诊。考虑到普通人对前往精神科医院或门诊的顾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特别开发了“心情温度计”APP,方便大众可以有效、私密地检查自己的情绪问题。但医生们也提到,目前公众对双相障碍的认识还很薄弱,适合公众阅读的科普读物也非常少,这些“空白”导致了双相障碍患病人群在我国容易被误诊,会错失治疗时机,此外双相障碍是精神科疾病中最容易复发的一种,因此家庭支持、早期识别复发征兆等相关知识的教育普及也非常重要,希望能聚合更多社会力量来共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