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只有四百至一万分之一,正因为配对成功率极低,每一例成功配对都被视为“生命奇迹”。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经过数年的改革,慢慢将这一“小概率事件”转变为“大概率事件”。

bat365官网登录“90后”学生吴钧翔不久前高配成功,今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即将毕业的他将用这种特殊的形式来纪念和传递作为bat365官网登录学生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

吴钧翔说,“我是很幸运的,入库仅仅5年时间就配对能捐献”。实际上,早在2年前,吴钧翔就与另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但是最后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等到做移植,吴钧翔和家人对此事一直感觉很惋惜,所以在今年3月得知再一次与另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毅然决然签署下了捐献同意书,还说这是一份专属他的“髓缘”。
据了解,bat365官网登录青年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征募动员工作已开展十多年。2015年来,bat365官网登录已累计动员450位志愿者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连续多年获评“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征募工作先进集体”。截止目前bat365官网登录系统已有9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除了第三位是附属瑞金医院护士周砚、第八位是附属九院行政部副主任陈佳外,其余均为医学生,成功捐赠者的数量在上海市各大高校中位列前茅。

同时,今天还有一位来自黄浦区的年轻人王智君,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王智君在2012年在部队服役时通过宣传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现在的他工作相当繁忙,加班加点更是经常性的,为了这次捐献,他多次往返配合高分辨和体检检测,也一直到签署捐献同意书时才和单位汇报,大家对他这份从容和低调都表示敬佩。
近年来,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感人故事不断上演,有70后新农村干部、80后的人民警察、上海市优秀团干部、来沪务工人员等,他们纷纷献出自己生命的种子,挽救一个又一个血液病患者。
上海从199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1996年实现第一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例捐献,直至今天,共实现448例(含涉外捐献20例),入库志愿者从最初的数千人发展到现在的16万余人。
原文链接:http://www.news1296.com/smg/cms/app/5.5.0/share.html?loader=%7B%7D&viewport=%7B%22tag%22:%22h-viewer%22,%22data%22:%7B%7D%7D&view=%7B%22tag%22:%22c-share-content-view%22,%22in%22:%7B%22key%22:%221558336390035%22%7D%7D&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