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读书会:帝国的肖像
2018-08-14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关于主题

  本次读书会以“帝国的肖像”为主题,通过探讨地图的历史来考察人类的历史,在地图中一窥国家乃至世界的整体面貌。地图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文字尚未出现,地图就已映入人类的视野。地图曾是精美的艺术和昂贵的奢侈品,它的历史几乎就是人类的历史。几千年来,人类以非常多元的模式来绘制地图、展现和认知地图,并用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它既是国家与权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充满风景和智慧的宝库。

  从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欧洲的制图家及其作品证明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晚明的地图绘制中再次上演,耶稣会士与明朝精英们在地图的尺幅空间中展现出他们优雅的策略和对地图图像的传奇演绎。

  关于嘉宾

  郭亮,文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西方视觉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中外艺术交流的学术研究,其研究成果屡见于国内外重要的专业期刊。近几年的研究重点在欧洲16—17世纪时期与中国明代的科学艺术交流,入选并参加2012年第33届、2106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发言。专著《十七世纪欧洲与晚明地图交流》于2015年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课题《晚明以来的海图与疆域策略考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主要译作有《佛像的仪式》《艺术的科学:西方艺术中从布鲁内莱斯基到修拉的光学主题》,已发表艺术史论文有《优雅的策略——晚明时期耶稣会地图集与明代士大夫》《疆域的轮廓——佛兰芒地图学派与晚明舆图交流初考》《科学、舆图与文人印象——万历二十八年后的耶稣会士图像及其影响》《观赏与策略——巴洛克时期荷兰绘画中暗盒的使用》《维米尔家世考疑》等数十篇。

  鲍静静,商务印书馆副编审,本书责编。

  关于书目

  本书以17世纪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为历史背景,描述了晚明时期,欧洲与中国地图的渊源与演变。中国与欧洲地图交流始于晚明,耶稣会士在传教时意外发现晚明士人热衷于了解欧洲的《世界地图》。传教士们试图学习中国地图的绘制方法来绘制世界地图,而中国的学者们自此也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域外的广阔世界。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将这些西方地图摹刻下来,一来一往,交流的印记深藏在地图微观的痕迹中。尺幅之间,展现出他们优雅的策略和对地图图像的传奇演绎。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Cell子刊|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慧/…
  《柳叶刀胃肠与肝病学》刊发附属瑞金医院…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公共卫…
  基础bat365官网登录贺兼理/王田实/程金科合作发表…
  Science Advances发表基础bat365官网登录徐天乐课…

菁菁校园

  基础bat365官网登录工会开展喜迎国庆主题系列活动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功举办形态学作品…
  “神奇药物之旅”再启航——药物化学与生…
  公共卫生学院选派9为优秀本科生参加暑期…
  ​杏林新蕾阳光成长营心理适应能力讲座举行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东方卫视】陈吉宁走访看望“共和国勋章…
  【青年报】中共一大纪念馆今成红色的海洋…
  【人民日报】健康脱口秀《戏说外科史》成…
  【新华每日电讯·3版】王振义:我一生只完…
欢迎来到bat365官网登录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